我对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我对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记浙江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黄纪云


浙江教育信息报记者  杨志刚

  他没花国家一分钱,却依靠自身的力量,办起了一个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教育阶段的教育集团,为社会培养出了上万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他是一位儒商,却放弃了在合法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信条,给予师生以最大的人文关怀,仅在近两年间就出资1500万元资助1800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他,就是浙江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黄纪云。正是凭借“教育兴国”的事业心和一切为了孩子的责任感,黄纪云创造了浙江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商场上“梦回讲台”
  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来的时候,温州人率先感觉到了,他们纷纷下海经商。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已当了几年高中语文教师的黄纪云,也离开讲台,到商场上摸爬滚打,几年功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物质的满足感渐渐消退之后,对教育与教师的情结在心头挥之不去。黄纪云说:“下海经商的日子里,多少次我还梦见自己仍然站在讲台上,一丝不苟地在给学生授课。”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基础教育刚刚启动新一轮大发展,而率先富裕起来的温州人已经渴望上好学。于是,有的把子女送到了上海、杭州等教育发达城市就学,生源外流现象严重;有的为子女请了家教;有的把子女送到了优秀教师家中生活学习,致使一些地方的教师带生之风愈演愈烈。
如何让更多的人在本地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正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念头,让黄纪云以敢为人先的胆识,于1993年在乐清市创办了一所小学至初中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育英学校。当时,民办教育还处萌芽状态,而像他这样纯属公民个人办学的更是凤毛麟角。“当初,有不少亲朋好友劝我,办学校是个无底洞,何必受这个苦呢?”
  黄纪云有着自己执着的坚持。规划、征地、建校舍、筹措资金、聘请教师、招收学生等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得由他亲自去操办,可他却以苦为乐。他说:“从事教育的苦与乐、学生的天真与可爱,犹如一本好书一样引人入胜,教育对我来说便成了一种需求和动力,使我为之废寝忘食。
  经过几年的发展,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好评,成为了当地的一所优质学校。1996年,黄纪云与他人合作在温州市区创办了一所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并成为温州市一所知名的优质民办学校。1998年5月,黄纪云又来到杭州下沙,创办了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而这所学院,创造了两个“第一”:浙江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公民个人举办的民办高等院校,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建立的第一所高等院校。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浙江省委原书记张德江在视察该校时说:“社会力量办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模式,没花国家一分钱,效果是好的!”
  2000年,黄纪云又接收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转制分成小学部和中学部。8年时间,黄纪云创办了4所学校,许多事没有先例可循,黄纪云说:“要做事,要改革,要突破旧的体制,怎么能不难?我对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会用100%的努力去做好。”

  “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一些民办学校历经鼎盛而慢慢步入了衰退期时,黄纪云开创的育英教育事业仍在坚守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我们不仅是在坚持,而且还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在办教育。”黄纪云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每所学校开办之初,为聘请到一个好老师,黄纪云都会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怀着虔诚之心一次次登门拜访,盛邀加盟。而对每位加盟育英的教师,他更是精心培育,并竭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俞国平就是其中的代表。1994年,22岁的俞国平被温州市评为最年轻的教坛新秀,黄纪云看中后,用轿车亲自把他接到乐清育英学校。学校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又一次激发了俞国平钻研的激情,他相继获得了乐清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省教坛新秀、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并为乐清育英学校培养出十多位骨干教师。俞国平满怀深情地说:“我今天的成绩,一半的功劳要记在黄纪云董事长身上。”
  “办教育,要有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的理念,”黄纪云说,“从小学段到高中段学校,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片面地让学生追求分数。”
  “不带零食、不穿名牌、不带零花钱、不戴金银首饰、不带贵重物品、不相互攀比”。这是乐清育英学校和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创办之初就定下的校规。就是在这所许多人眼中的“贵族学校”里,孩子们却慢慢发生了令家长们又惊又喜的变化:在寝室里,孩子们将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毛巾挂得整整齐齐,连牙刷、牙膏的摆放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回到家里,这些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小姐”居然主动给爸爸妈妈洗脚,给长辈们捶背、剪指甲……家长们风趣地说:“过去孩子回家就像‘鬼子进村’,现在是‘八路军回家啦’。”
  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这是黄纪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在他的倡导下,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凝炼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能力与品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的办学目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并与职业知识、技能统一起来,从职业意识、形象、道德、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学院得到了超常规发展,1998年创办之初在校学生只有300多人,今年在校生已经达到了5800多人,毕业生就业率也很高。2007年6月,省人民大会堂负责人致函学院,对参加省第十二届党代会礼宾服务工作的育英学院空乘专业的学生予以高度评价,称她们“充分展示了育英学生良好的形象素质和服务技能”。
  黄纪云说:“这几年,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建设与发展有目共睹,我很自豪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成员。这几年学院生源非常好,这是学生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市场的认可,我也把这看作是对我的褒奖。”

  “想发财不要来办教育”
  黄纪云在温州、杭州、上海、武汉等地都创办了企业。在做企业时,他总会在合法的基础上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在办学上,他不仅把20多年来辛辛苦苦经营企业挣来的上亿元资金投到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还把办学节余下来的全部资金又重新用在了学校的再发展上。在他看来,经营教育可以有积累,但必须100%用于教育的再投入。“想发财不要来办教育”,“办学不同于办企业,要有一定的境界”,他的这一理念如今已得到民办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黄纪云出生于乐清农村一个贫困家庭,靠着国家的资助读完了大学,因而他深深懂得教育对改变贫困是多么重要。因此,他从办学开始,就十分重视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采取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措施,做到了决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而失学。
  他给贫困学生减免学杂费,给优秀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为贫困大学生办理人均6千元的助学贷款;他设置了贫困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他们部分生活费用;他在集团下属每个学校设立了“爱心基金”,出台了给特困生临时救助等措施。仅在近两年,浙江育英教育集团所属各院校出资1500万元,资助1800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有位贫困学生小成,因家庭贫困难以继续学业,准备辍学回家打工。黄纪云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指示学院不仅免去其学杂费,而且每月再资助基本生活费,让他顺利地完成了三年的大学学业。毕业时,小成给黄纪云写来一封感人至深的信:“是育英这个大家庭让我得到温暖,使我完成学业走上社会。我将永志不忘育英人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的关爱。”
  2006年10月,在浙江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启动大会上,黄纪云代表浙江育英教育集团表示,积极参加我省民办院校的教育扶贫工程,一如既往地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决定出资500多万元计划再资助60名贫困大学生和230名贫困中学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他说:“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我们民办院校自身社会形象的重要举措。”
  既经营企业,又要办教育,黄纪云说:“我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活得很充实。每当新的一个9月1日来临,育英就会增添新的活力;每当学校开学,孩子们围着我亲热地叫着黄老师;每当我们育英学子们创造佳绩时,我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