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培养的特级教师——记乐清育英学校副校长俞国平

民办学校培养的特级教师

      ——记乐清育英学校副校长俞国平

 江 吉 林

(本文转载自2008年9月20日浙江教育信息报)


  浙江乐清育英学校是一所1993年创办的民办学校,近几年常有年轻的小学语文老师宁愿放弃公办学校优越的待遇条件,要求到这所学校任教,他们看中的的是乐清育英学校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和成才环境,他们仰慕乐清育英学校培养出来的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俞国平。


         图为俞国平与年轻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 胡红平摄  

  俞国平,年纪轻轻,名字平平,个子不高,身体不壮。而他却在三尺讲台上编织起一个个令人钦佩的花环:乐清市“十佳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教坛新秀、省名师培养对象、省青年科研标兵……他主持的《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等三个课题分别获得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优秀成果奖、省课题成果二等奖;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案例30余篇,并获奖励;执教市以上公开课40余节次,累计下乡上课、讲座、评课百余次。

骆驼•狮子•小孩


  熟悉俞国平的人都说他有“三快”,即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快人快语的俞国平说,我总结了一下,认为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像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在《三种变形》一文中所说的“精神三变”,即精神变成骆驼,骆驼变成狮子,狮子变成小孩。
  1990年从乐清师范学校毕业的俞国平,像骆驼那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走进了乐清贫困的大荆山区智仁乡中心小学任教,以“知识之果与草自养”,3年后摘得了温州市教坛新秀的桂冠。
  1994年,浙江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黄纪云相中了俞国平这峰年轻的“骆驼”,经过一番坦诚的交谈后,用轿车把他接到刚创办一年的乐清育英学校。“知遇之恩”使俞国平骆驼似地“跪下”,承载起育英教育教学的重负。年复一年,他把提高专业水平作为生命的第一追求。
  “我思故我在”。俞国平很喜欢笛卡尔这句名言,他是一峰思考的骆驼,坚信思考是一种应对挑战的生存力量。1997年,乐清市教研室安排俞国平到市小学语文研究会年会上一堂公开课——《冬眠》,他写出教案后反复征求同行的意见,并四五次修改教案,认为已胸有成竹,结果却把课上砸了。准备得那么用心,为什么还是不能成功?事后,他进行了痛苦的思考,对自己上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反思,找准了症结所在——讲课时“目中无人”,只顾自己的教案,没充分关注学生,没有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实践出真知,思考明方向。1999年10月,他参加温州市“双高课”(高质高效)比赛,终于以一堂师生成功互动的《白杨》,技惊四座,赢得了第一名。
  俞国平小有名气了,可他仍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每逢名师们上示范课,他总是带着思考的脑袋去听,他关注的不仅仅是人家用什么理念什么技巧进行教学,而是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每次阅读名师的论著,他总要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每次上完观摩课,他总要请教老前辈,问问这样教有什么问题?有一次,他刚上完《两块银元》的观摩课,便去问在场听课的市教研员杨启平老师:“我上课容易激动,有时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分贝,这样会不会影响课堂的审美价值,削弱课堂的艺术性?”“教学应该有激情,但是激情应该与适当的空白并存。一节优秀的课好比一曲起伏得宜的音乐,有强音也有弱拍,课堂节奏也应该有缓有急,强烈处可激发情感,空白处可引发思考。”杨老师的一席话让他深受启发。
  在10多年的教学沙海里,俞国平穿越了一个个沙漠,他要进行第二种变形,骆驼要变狮子,他要树立自己的教学主张。他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究和思考,频频发表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民办寄宿制学校开放式习作研究》、《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开发特色课程,发展学生个性》、《激情、表达、发散,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构建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他担纲编辑学校的《教科研动态》、乐清市小学语文研究会《论文案例集萃》,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和主张;他赴杭州、温州、台州、上海等地上公开课、作讲座,阐发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思考;他积极与全国小学语文学习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汪潮教授联系,于2007年4月,牵头组织了京、津、沪、苏、浙五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展示会,并在展示会上执教《印度洋上生死夜》;2008年3月,他再次牵头,组织全国六省市(含台湾)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峰会,他又执教了示范课《和时间赛跑》;今年5月,在省作文教学研究会上,他端上了自己开发的新课《绘本读写:爱心树》。

  俞国平坦言,精神变狮子不是我的最终追求,我要把一切放下,变成小孩,回归教学的本真,实现新的教学涅槃。近几年,他一直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儿童语文”的教学研究。

  近几年教育界流行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细心探究的俞国平发现,课堂中存在“滥夸、虚夸、浮夸”的倾向,教师的评价似乎为了“课堂是学生的”而迷失。于是,他在教学中将中肯的表扬激励视为“儿童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发展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更好地思考的“催化剂”。有这么个案例颇能反映俞国平的良苦用心。在教学《爱心树》绘本读写课时,当课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创作漫画,推想故事的结局”时,一位学生创编了“最后的树桩也被这个贪婪的家伙挖走了。正当他要走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树坑成了他的坟墓!”显然,学生的创作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美学”的味道,虽然符合文本的逻辑,但是俞老师却没有一味地对这位学生的创编大加赞赏。他首先肯定学生的想法奇特,而后进行延迟评价,组织讨论:同学们,你们对这位同学创作的故事结尾有什么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好,有的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结尾似乎太残忍了,给他这样的结果看似罪有应得,但是对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来说结果不应该这样,可能他也有良心发现。更有孩子认为,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们给他这样的结果反而显示了“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这样总不太舒服。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于是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就提升了。在此基础上,俞老师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结尾,两相对照,同学们对文本与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认识了。


当智慧型的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俞国平体会到,中小学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环境的综合性,教学实施的交互性与复杂性,课堂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和谐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生命历程。基于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出发,新课堂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很多因素无法预料。故而,“生成性”成了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他认为,“精彩生成”的课堂更加需要智慧型的老师。
  《看不见的大力士》一课属于科普说明文,文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压缩空气在生产、建筑、交通上的作用。由于是说明文,采用的大多是陈述性、说明性的语言,缺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学生很难有深入学习的兴趣。自1998年以来,俞国平曾三次执教过本课,按照比较传统的“读文—分析—总结—练习”的思路进行,两个课时的课学生学得兴味索然,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2004年,新课程改革的初期,他又开始了本课的教学。在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后,他组织学生初步交流。有一个学生说:“这看不见的大力士——压缩空气的作用还真不少,我要是总经理,保证去生产这些产品,肯定能畅销。”此言一出,边上好几个学生马上附和。联系以往的三次平淡的教学经历,学生旁逸斜出的想法激发了俞老师的灵感,他想:不妨在课堂上开个“压缩空气系列新产品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模拟公司经理、企业厂长等进行产品性能、质量介绍。
  他果断地在黑板上写下“压缩空气系列新产品新闻发布会”几个大字后,担当起既是老师,又是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他对同学们说,要进行产品发布,首先你对产品情况要了如指掌,所以熟悉产品并且对产品有深入的研究是关键。接下去请各位总工、经理、厂长大显身手,练习介绍自己的新产品。鉴于产品较多,我建议每人选择一种来介绍。于是,学生们很投入地进行读文、练说。一堂课下来,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为使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


  乐清育英学校是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也相当年轻,大家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为使更多的老师成为优秀的教育者,俞国平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担任小学部主任后,就在教师队伍中搞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开展说课比赛,倡导老师们开教学博客,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着力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他担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后,每学期都要制定全面、详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长抓不懈。学校每次举办“教研周”,他总要提出总的研讨目标,要求老师们根据总目标确定教研周的各项教学内容,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做到开展一次,攻克一个难点,使大家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每次外出学习交流回校,俞国平总要对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本校进行一番“现炒热卖”,让大家共享。
  每逢有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俞国平总要同他们的一起备课、设计教案、听他们试讲,到现场指导。去年上半年,年轻的项卫飞首次参加市里的优质课竞赛,心情不免有些紧张,从校内试讲、学区初赛,到市里比赛,俞国平全程跟踪指导,结果,小项一举赢得了一等奖。
  俞国平还逐一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职业计划,使他们努力方向明确。2001年,陈传敏从泰顺来乐清育英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是作为书法老师应聘的。实践中,俞国平发现他综合素养非常全面,用其所长,大胆让其担任语文学科教师,帮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并督促他朝着这个目标发展。2005年陈传敏实现了目标,被评为乐清市、温州市教学骨干,并获得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
  俞国平很忙,除了忙学校的行政工作、进教室上课外,还常外出开会、交流,白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他只得利用晚上或双休日时间,不遗余力地辅导一个个“大龄学生”——青年教师

  校长林方秋看着俞国平日渐消瘦的脸庞,不无心疼地说:“他太忙了,我让他学会偷点懒,他就是学不会,还是这么忙碌。”林校长说,有一次,俞国平累倒了,我硬逼他回家休息,看着他走出校门,我心里踏实了,可到了晚上,他办公室的灯却亮着,我觉得奇怪,推门一看,他正在灯下做研究呢!当时,我心里真是又生气又怜惜。“让他学会偷懒可真难。”林校长苦笑着说。
  谈起这件事,俞国平深情地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能为此做些扶掖促进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怎么能偷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