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探索 | 俞国平: 立足未来,做更确定的教育

image.png


  办学近30年的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已成为了一所倍受公众瞩目的名校。三十而立,作为一所民办学校,面对教育理念迭代、人工智能时代及民办教育政策叠加的多重效应下,我们如何顺时应势,高品质发展?我们是否重新定义学校,重构教育生态?我想,拥抱时代,建设博雅未来教育新生态,无疑是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做的“确定的教育”,也为乐清育英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拉开了大幕,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


一、理念:儿童友好的新生态

学校自1993年办学伊始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目标:“独立的生存能力,健康的身心基础;规范的德行规则,负责的处事态度;多艺的特长基础,创造的科学意识;自主的求知能力,自强的进取精神”,这成了学校的文化基因。历经近三十年沉淀,2018年学校系统架构博雅教育,以“做博雅教育,塑品质育英”为目标,借助未来教育的推动,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推动学校高质量地发展。

2021年,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我们没有失去方向感,在历史的大势上清醒,在本源的问题上坚守,在时空的维度上进行自我价值的确认。那么,本源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培养完整生命成长和可持续终生学习的下一代,这是儿童立场的彰显,更是立德树人的使命。而这,必须放置在当下和未来教育的角度再审视:当前温州正在进行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而教育也在极力呼唤新生态,即新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新范式引领学习革命,新环境呼唤数字素养。

为此,我们思考育英博雅未来教育的内涵,即以“儿童友好”为核心,建设未来教育生态圈:一是指向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培养为终身学习而奠基的素养,进一步凸显学习个性化与自适应的形态特征;二是考虑技术赋能与生命发展的耦合;三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科学架构系统要素、正确处理系统关系,有效发挥系统功能,推进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建设博雅未来教育生态圈,构成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坚定立场和深度逻辑。


二、路径:素养立意的新范式

从学校管理视角出发,如何建设未来教育的良好生态?要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要素配置,即课程、师资、课堂、环境、资源等;二是机制建设,即激发动能,发挥要素聚合效应。未来教育指向素养立意,新课程带来了学习的新范式、新革命。


(一)探索课程生态

课程的生态不仅在于规范,更在于适切,即更好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从课程理念“传统文化修身,科学理性笃行”出发,夯实“三学”课程,通过整体设计、多方整合、技术赋能,形成全员、全程、多元的课程评价,努力建设儿童友好理念凸显、学科项目特色鲜明,以及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相融的整体生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两进两出”机制。“双减背景下”如何让课程的供给更高质量?学校深入审视存在的问题,建设“两出两进机制”,也就是把知识类的小课程、把机械低效的作业“请出去”;把“作业设计请进课堂,把艺体类德育类小课程更好融进来”。基于这样的机制,学校在原有“三学”课程的供给上进行优化,贯彻三个关键词:一是“选择”,也就是满足个性需要,加大社团、部分年级学科分层走班等课程的供给;二是“放大”,放大时空,包括适当调整课时,把低年级一节课课时改为35分钟,多出的时间基本上供给艺体、书法、阅读等课程。比如每年要举行两次运动会,各2.5天,一次主题趣味、一次田径竞技,收到良好效果。2022年蔡崇信第三届“以体树人”全国评比,学校进入了全国40强,是浙江省本届唯一的一所;三是融合,也就是有机进行课程内、课程间的融合。在创建温州市未来学校中把跨学科学习作为主要抓手,进行学科融合的研究。

2.跨学科学习研究。在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设计上,我们架构这样的目标:研究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促进教师跨学科合作,提升跨学科学习的研究能力;实施跨学科学习,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核心助力学教方式的变革,由此创新学习模式;探索以“表现性评价”为代表的新型评价模式。

跨学科学习申报温州市区域重大课题以来,学校便开展了实践研究,利用“清明节”这一特定时间,一体化构建各年级的学习目标、内容,经过半个多月时间的实践,各个年级都推出了学习案例。如二年级做的清明团还进行校园展销,学生表现出的综合素养让人欣喜。六月,学校“智创节”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中,以科学组、美术组为核心指导的纸船、纸桥项目成果惊艳亮相,深受学生喜爱。跨学科的学习正是课程整体性、综合性的体现,也恰恰是学生学习的真实需要。

如何进一步做好跨学科学习?学校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跨学科学习主题上,依据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各学科的学习内容来确立“主题矩阵”,尤其是在传统文化上提炼跨学科主题,这方面我们有深厚的基础。二是跨学科学习时间上,学校将设置15%-20%的时间进行跨学科学习,每两周有跨学科学习日,学期有跨学科学习周,结合“四大节”推动跨学科学习。三是跨学科学习组织,校课程中心成立各年级核心团队,以案例研究为切口,联动各级部门、专家、家校,以未来学校创建为后盾,推动跨学科学习的有效组织。四是跨学科学习评价,依据修订版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要求,制订师生、案例等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用好阶段性、过程性评价等。


(二)搭建素养课堂

课程最终是要落脚到课堂的,我们如何建设高质量课堂?首先是要减少“知识脱落”,也就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记忆性质的学习。高质量的课堂要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对小学学生来说,走向深度的学习要把握好一对关系: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就是要整体出发理解核心素养下的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大问题等理念及其关系。而小处着手则是认真解读每一单元、每一个内容,依据学情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推动单元整组、项目化学习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比如语文《走进鲁迅》单元,我校老师以“文学名家行——百年话鲁迅”为大任务设计了四个子任务,第一站:单元导学,搜集资料;第二站:思维导图,整体观照;第三站:“1+X+Y”联读,丰厚形象;第四站:鲁迅纪念展,弹性自选作业。特别最后一项,学生依据自身特点或选择“绘画作”,或“观影片”,或“读作品”,也有选择“写研究报告”等。学生学得生动,弹性分层的作业让孩子们大放异彩,在去年学校向全市的展示中,收到良好效果。

素养课堂,深度学习,经历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学校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上进行提炼,形成深度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目标集中鲜明,指向高阶思维发展,强调在运用中学习;学习内容要以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的任务设计,走向复合型、大概念;学习方式则凸显自主合作探究,师生高投入、高认知、高体验,综合性强;学习评价则要指向基于真实情境任务的表现性、共生性以及反思性的评价。我们认为,素养课堂体现的是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乐学者,教师是促进学习的支持者。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学习要求。


(三)推动技术赋能

学校与杭州施强国际合作,开展“乐课”智慧课堂教学研究,引进平板辅助教学。学校成立智慧教学专项组,专项组成员和老师基于平台开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精准教学模式,围绕“有效资源、有效课堂、有效作业”,实现课前自主预习、课中互动教学、课后数据反馈,帮助学生减少无效学习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实现师生双方减负提效。2021年12月底前,一年级全体语、数、英、科老师完成了乐课智慧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进行实操训练,顺利完成试课。2021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两个班级团队积极探索实施乐课课堂,开展3次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老师们已熟练利用技术工具进行数字化地备课、精准化地授课、智能化地管理,将信息技术与常态化教学与管理深度融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大大提升了课堂的精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保障:助力未来的新动能

学校把未来教育学校的创建作为核心工作,并以此来提升现代学校治理水平,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未来教育学校的创建、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一)打造学习空间

从儿童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学校,其实学校就是一个社区。未来教育,需要在资源上进行有效配置,促进课程更高质量育人。为此,学校建设了打造未来教育空间,特别是建设了大量场馆,有党建馆、校史馆、天文馆、科技馆、生活馆、龙狮馆、绘本馆等二十余个场馆,添置了大量的艺体设施。这些支持了开放的、个性的、自适应的、自组织的泛在学习,也促进了学习的社区化、部落化。

从“两进两出”的机制到学习社区、学习部落的建设,学校在课程建设上不断进阶,体现的是儿童友好理念,也是博雅未来教育教育生态圈打造的重要具化。


(二)提升设计思维

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设计思维,这是课程标准修订、未来学习的必然选择。学校一方面着力基层组织活力的激发,推动“一师一品”的个性化发展。比如科学组来说,可以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品牌”:七巧板、疯狂实验室、航模车模、趣味编程、快乐种植、科学记录本、小小实验室……形成了科学基于STEAM理念下的“实验类、种养类、模型类”等科技辅导矩阵。另一方面也借助项目化、跨学科、素养作业等抓手,强化教学设计,突破教师的“存量思维”,建设“成长性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设计思维的提升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师资保障。


(三)建设服务机制

“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服务”是浙江育英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为未来教育学校的创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保障。学校主要从三个维度出发:一是制度转型,进行未来教育学校创建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用制度为创建护航。二是组织建设,学校专门成立未来教育学校建设中心,由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做好流程设计、节点把握,评估阶段性成效,同时邀请专家把脉。三是智力支持,学校借助学术平台、年度论坛以及与相关研究机构,如“广东学品公司教育品牌100联盟”、《教育家》杂志圆桌论坛以及温州专家等,借思想、借智慧,提升服务保障的品质。


未来教育学校实施虽然时间不长,但学校也取得了初步成效。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等荣誉,师生获奖成果达三百余人次,学校形成的初步经验在杭州校宝全国校长研究班、蔡崇信以体树人评选、《教育家》杂志、温州市课改领航等多个平台进行交流,反响良好。2022学年,学校将继续深化研究,更好建设博雅未来教育新生态。










作  者 |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俞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