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俞国平

 

编者按:今年教师节期间,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特级教师俞国平被评为十大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时,全国各大媒体纷纷登门采访。专业记者独特的眼光,敏锐的触角,深度的挖掘,让我们对身边的楷模有了更深的了解与认识,为了以飨师生,特选编部分在此。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浙江乐清育英学校俞国平为民办教育赢得声誉

 

2013091308:19   来源:人民日报

黝黑的皮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俞国平是农民的儿子,19年前开始从事民办教育。如今,他是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不仅书写了民办学校教书育人的典型,也见证了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

“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年22岁的俞国平,是公办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是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

那个时候的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都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质疑。“学生很差,都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老师待遇得不到保障……俞国平没想到,初创的民办学校育英学校,相中了自己。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和专业发展前景,让这个年轻人下定了决心。“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育英学校是新生事物,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在管理上更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科研发展艰难,他就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的录像带,反复琢磨,还遍访当地名师,请教教书育人的门道。团队力量薄弱,他就带领老师们研磨课堂,还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把一个课例的成果辐射到“这一类”教学。

令人欣喜的是,浙江省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下来了!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政策助推下,俞国平切切实实感受到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

“吃苦,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从“公办”到“民办”,俞国平从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1999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上,他的《白杨》一课技惊温州,一举夺魁,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获得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当地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三十出头的他,因为业务出色,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青年科研标兵”。

一枝独秀不是春。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后,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成了盘旋在俞国平脑海中的问题。

俞国平发起了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让有经验的“师父”带“徒弟”。他还在学校举办“教研周”、“学术月”,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力争每开展一次,就攻克一个难点。

俞国平格外重视年轻教师的成长。每逢有年轻人要上公开课,他总是老师一起备课,进行全程指导。陈传敏初来学校时,只是个普通书法教师,但俞国平发现他的综合素质非常全面,大胆起用他去做“语老师”。如今,陈传敏不但被评为“温州市名师”,还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俞国平的团队成长了起来。十多年来,50余位学校老师获得乐清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荣誉,仅2011年,就有近十位老师被评为市骨干教师,一时成了“育英现象”。“在民办学校工作是要比公办学校更辛苦些,但吃苦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俞国平说。而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为民办学校赢得了声誉。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

俞国平认为,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

民办寄宿学校的孩子很特殊,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忙经商,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沟通,变得孤僻、暴力……怎么办?除了嘘寒问暖,俞国平觉得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性。

《爱心树》一课上,学生小卢给故事编了这样一个结局:“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这样“暴力”的味道,俞国平知晓背后的原因。小卢的父母常年远在云南,一年才能见父母一面的小卢,性格急躁而爱惹事。

俞国平不急不恼,他先肯定了小卢想法奇特,然后组织讨论。“结局似乎太残忍了!不应该以暴制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做人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老师,我昨晚做了一个梦。”“老师,我想妈妈了”……尽管俞国平已成为校长,孩子们还是最喜欢拉着他说悄悄话。俞国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婴儿”思想,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记者点评

采访中,只要提到孩子们的事情,俞国平的情绪就有些激动,很多细节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只有真正爱孩子,你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俞国平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在他心里,师德重千钧,他认为,老师的“技能”可以后天培养,但师德必须从一开始就“根正苗红”。

作为首位来自民办学校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俞国平对民办教育充满期待:“作为民办教育的践行者,我真心希望政策落地,那样我们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张烁 李娜)

《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13 16 版)

 

在民办教育的热土上歌吟——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俞国平

 

20130910 05:38:5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按:“老师是祖国的园丁,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一辈子不会忘,尽管时光阻隔,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永远停留在了成长的岁月里。

  教师节,仿佛一年中的一个仪式,让人们放慢匆匆脚步,开始回忆,听见心的声音:感恩或是歉疚,崇敬或是怨怼……因为老师,我们从小领略了人性的善恶,灵魂的尊卑。这一天,我们当以一种超脱于琐碎生活的心境思考,究竟怎样才是好的教师、好的教育。听听这两位老师的故事,他们都是普通人,但他们的心中不忘使命。

    浙江在线0910 20年前,俞国平踏入乐清育英学校的大门。这个当时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白天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晚上熬夜看从电教馆借来的名师授课录像。

  20年后,俞国平仍然留在这所民办学校,成为小学生们敬爱的校长。他走进任何一个教室都能叫出半数以上同学的名字;夜里他一个不落地查看上千名学生的床铺,为他们掖好被角。

  他的爱心与责任感,始终不变。今年,他被评选为“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爱的拼劲

  俞国平经常说:我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深知自己底子不足、积累不够,深怕教不好学生。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工作上就比较拼命。

  拼搏的另一面是境遇的无奈。在民办教育刚刚起步的年代,像俞国平这样选择了民办学校的老师显得十分边缘化。各种各样的教学业务培训、交流活动都以公办教师为主,视民办教师为陌路人。为了提升专业水平,俞国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有一年,俞国平得知在杭州有一场名师讲课会,头天下午就乘汽车出发,凌晨3点到了杭州,一个人傻愣愣地在枝头巷等到7点多。最后依靠他人的帮助进了会场。俞国平回忆说:那时已是深秋,杭城寒意阵阵,等待的时候我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当时深感民办教师听课学习真不容易,自己能听到一堂好课太幸运了。

  有付出就有收获。在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上,他以《白杨》一课技惊四座,获得第一名,同行们对他刮目相看,叫他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民办学校的教学开始突围

  爱的发现

  在担任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后,俞国平工作起来更是没日没夜。早上5点半,学生还没起床,他就到校了。每个教室挨个转一遍,又到宿舍楼里查看。育英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曹剑玲说:检查完后,做得好的表扬,发现问题整改——不到6点,这些短信就群发到每一位老师手机上。天天如此。他就是这样一个细致又勤快的人。

  对学生真真切切的关爱,是俞国平辛勤工作的原动力。拥有对孩子的一颗爱心,是教书育人的前提。俞国平说。

  班上曾经有个罹患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俞国平扶着他上课下课,放学后陪他一起做康复锻炼,坚持到他毕业。有一个小女孩,性情特别孤僻。俞国平专门抽出课余时间,像大哥哥待小妹妹一样哄她,陪她读书认字。做校长后,俞国平每个学期末都把老师们给学生写的评语拿到案头,1300多份逐一翻阅。

  1999年的教师节,班上一个学生害败血症高烧昏迷,孩子的父亲绝望地找到俞国平。俞国平和校领导连夜联系温州专家赶来会诊,他守在床边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又将他送上救护车前往医院。多亏了这份不放弃的使命感,孩子的生命终于挽回了。

  俞国平经常收到学生的礼物,一个小包裹里,放着一张卡片、一块饼干……每当这时,俞国平都深深感到自己传递的爱得到了沉甸甸的回报。

  爱的坚守

  坚持做了20年民办学校教师,即便在民办教育事业发达、政策环境相对优渥的浙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俞国平做到了,更重要的是,他以身垂范,培养了一个优秀的民办教师群体。俞国平多年的同事徐雪松老师说:走过多所学校,来到育英,漂泊感终于消失,这与俞国平校长的人格魅力密不可分。他为我们营造了安定的氛围。俞国平说,育英学校有大量老师的校龄在8年以上,这在民办学校中是不多见的。

  老师们说,俞国平重感情,学校的人情味儿浓。逢到重要的节假日,他都和学校里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一起度过。有时候,为外地老师的孩子找幼儿园,帮他们的爱人安排工作,也成了他的事。老师们撰写的论文,俞国平每一篇都认真指导、修改。

  民办教师绝不是学校的打工仔,实际上,民办学校同样是一名老师个人发展的大舞台。俞国平说。

  20年的坚持,俞国平见证了浙江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现在,育英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不断推出优质课程,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观感得以改变。育英成为温州市最热门的学校之一。

  随着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的改革措施近年来相继出台。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称评比的打通,从教师进修到教师身份的确认,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俞国平说,他将继续在民办教育这方热土上歌吟。

 

教书育人楷模俞国平:忙得充实 忙得快乐 忙得幸福

   

  提起俞国平,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小学校长林方秋爱恨交加。“让他学会偷点懒可真难!”林方秋苦笑着说,“每次看着老师日渐消瘦的脸庞,我劝他学会偷点懒。他就是学不会,有一次,他累倒了,我硬逼他回家休息,看他走出校门,心里才踏实。可到了晚上,他办公室的灯却亮着,我觉得奇怪,推门一看,他正在埋头写教案呢!当时,我心里真是又生气又怜惜。”

 

  靠着勤奋和执着,四十出头的俞国平在三尺讲台上编织起一个个荣誉花环: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省名师培养对象……他自己总结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的“精神三变”:精神变成骆驼,骆驼变成狮子,狮子变成小孩。

 

  199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俞国平,像骆驼一样肩负“教书育人”重任,走进了乐清贫困山区一所中心小学任教。以“知识之果与草自养”,3年后评上温州市“教坛新秀”。浙江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慧眼识珠,一番坦诚交谈后,就把他接到刚创办的民办学校。从此,俞国平像骆驼似地承载起教育教学重担:担任班主任并兼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还兼任学校教务处副主任。

 

  他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录像带,多少个夜晚,当学生睡下后,他还在观看录像,琢磨教学设计。乐清的名师,他几乎全部请教过,甚至温州的特级教师,他都一一登门拜访。

 

  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俞国平把育人理念复归于“婴儿”思想——“大道至简,复归于婴儿。”即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发展来教学育人,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他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儿童语文”的育人研究,编写了经典诵读、儿童阅读等校本课程,用课程来润泽孩子的心灵。2006年,35岁的俞国平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厚实的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

 

  俞国平常说,任何先进的教学理念,核心就是爱和责任!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在外经商或忙于事业,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孩子们都寄宿在学校。孩子在校24小时,班主任就要负责24小时,大小事都要细心,半夜被叫醒是常有的事。

 

  熟悉俞国平的人都说他有“三快”,即吃饭快、走路快、做事快。这几年,担任分校校长的俞国平更忙了。但只要不出差,晚上与双休日,他都会与青年教师们一起探讨教学业务。在他悉心呵护和带动下,学校有十多位老师获得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名师”等荣誉称号。同事们说:“如果早晨6点就收到短信,那准是俞校长发的,害得大家把弦都绷得紧紧的。”对此,俞国平总是憨憨地解释,“我是‘俞三忙’: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幸福!”(记者 陆 健)

 

 

俞国平——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俞国平,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从山沟里走出的特级教师从事民办教育近20年,成为民办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忆及20余年的教育生涯,俞国平感慨地说:“事在人为,如果不是艰难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这片热土,如果没有温州、浙江良好的发展环境,恐怕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选择:留下与出走

 

    1990年,俞国平从乐清师范毕业后选择回乡任教。当时,校舍建在一间祠堂里,条件很差,学生辍学严重,俞国平接过四年级的一个班级时,该班平均分数仅有37.2分。面对这样的情况,俞国平凭着青年人的热情,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为他们补习功课。

 

    为劝说辍学的小鲍入学,俞国平5次进行家访,终于感动了孩子和家长;为了照顾孤儿小西,俞国平数次垫钱给他买学习用品;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每个周六周日俞国平都免费为学生辅导。那时候没有好的设备,所有的资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来给学生做……一年下来,学校五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在当时的统考中名列大荆区前三,被大荆教办领导誉为“智仁小奇迹”。

 

    在山区的几年,俞国平始终不忘学习。资源少,他就自己找;经费难,他就自己干……教学第三年,21岁时就获得“温州市教坛新秀”的称号,成为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被称为“山沟里飞出的小凤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荣誉,俞国平在乐清教学界有了一点小名气。适逢育英学校初创,想到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以及专业的发展的前景,在董事长黄纪云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国平选择来到了极富挑战的育英学校。

 

     困境:坚守与突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的质疑。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老师工作就是牛一样苦”;“老师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很差的,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

 

    的确,由于是新生事物,当时的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管理上完全是“摸着石子过河”,教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艰难。作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一些人觉得俞国平来民办学校工作不值,会贻误前程,有人向他投来惊异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对社会的质疑,俞国平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选择。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学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国平带领教师研磨课堂,探讨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得有声有色。1995年,俞国平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以及教务处、质管处职务,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重,面对挑战,俞国平全身心投入,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兢兢业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俞国平深知这一道理。如何发展专业,真正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深入,带动团队建设?他从自己做起,一是积累,向录像学习。俞国平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录像带观看,多少个夜晚,当学生睡下后,他还在观看着录像,琢磨着教学设计。二是请教,向名师请教。乐清当年的名师他几乎全部请教过,甚至登门拜访温州特级教师缪笑竹、周望潮。三是尝试,不断讨论改进。他带领团队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即一个课例不断研讨改进,就像把雪球越滚越大,由此辐射取得“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这在当时是相当有先见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改革的措施。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俞国平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民办学校教师生态的改变。

 

    得益于政策的助推,俞国平开始了坚守后的突围。1999年上半年,他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两个月的脱产学习让他在专业上重新梳理、建构,从语文主动学习的理念到论文案例的选题写作,从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课堂观课的视角,俞国平如饮甘露。那一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他以《白杨》一课技惊温州,获得第一名,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温州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

 

    1999年,俞国平担任学校小学部的业务副主任,同时兼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忙碌之余,他仍不忘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然灵动”的课堂风格。20002005年间,俞国平以出色的业务被评上了浙江省教坛新秀,省青年科研标兵,省名师培养对象;课题《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温州市一等奖,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优秀成果奖;课题《小学学科“互补”的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育厅二等奖;优质课《我的名片》获浙江省二等奖。

 

    蜕变:教书与育人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活动,俞国平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厚实的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年仅35岁的他也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作为特级教师,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努力实现自己从“教书,教课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转变。为此,俞国平不断思考、实践。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俞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