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课”课堂实施策略(孙军)


我把读书课的宗旨定为“必读必交流、共读共交流”,读书课的课堂实施步骤分为三部曲,即导读、阅读、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强调“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具体怎样实施“读书课”呢?


一、导读课揭开序幕


导读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阅读此名著的兴趣。导读课的主要倾向应该是设疑。导读课的课堂呈现方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用传奇的情节导读 

名著有很多精彩的情节或内容,而这精彩部分可能是该部名著的亮点。比如《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孙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海底两万里》的科学与幻想色彩,《伊索寓言》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等等这些,都是熠熠闪光的精髓亮点,我们老师在导读时就可以借助这些亮点来诱导学生去阅读。


2、用传奇的作者导读

写出传世名著的作者毕竟不同常人,肯定有着更丰厚,甚至是传奇性的经历。可以用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来吸引学生兴趣,并且在认知作者经历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内心,知人论世,以进一步理解名著内容。


比如,在上《呼兰河传》导读课时,我利用幻灯片,跟孩子们一起梳理了萧红的人生经历,萧红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就会喜欢阅读。


3、用传奇的评价导读

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因为名人效应,这个方法应该见效很快。比如,我们就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它”来宣扬《鲁滨孙漂流记》,可以用中国古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二、阅读课走进名著


导读之后,就是学生全心神进入名著的时刻了。这便是读书课的第二步,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主要在于营造出安静的读书氛围,师生一起阅读。读书的方法对于读书的效果作用很大。新课标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到底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呢?


第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第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第三,做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


另外,把读书课的阅读方法分为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三种类型。


积累性阅读,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即摘抄。鉴赏性阅读,就是慢读,反复读。要求对于自己喜爱的情节或句段仔细品读,读出味道。评价性阅读,即对书中的人物和思想主题进行评价,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感悟,这个时候往往和读书感悟联系在一起。


三、交流课提升感悟


读书课的第三步,便是读书交流课。


读书交流课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演讲交流,老师穿插小结。即学生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写成文字,然后脱稿进行演讲,全班进行交流。程序是认真读书——写感悟随笔——个人演讲——全班交流。交流的点是什么呢?交流的点就是写读书感悟的切入点。一部著作,我们往往选择一个或几个点进行感悟。小说作品主要关注人物和主题,散文作品主要关注语言和哲理。


读书交流课的第二种形式是老师主导交流,学生参与其中。即根据老师设计的方案一步一步交流下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交流之后就会取长补短,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使自己进步。我们在交流的时候,除了凸显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流思想外,我们还提倡学生对名著的批判精神,或者说多方面思考名著,或者说另类思想看名著,也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以及思考的能力。


读书课进入课程,我们没有教材、教参、教学设计去参考,一切都得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作者系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初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