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首版头条报道温州育英“温暖教育”

 

331日,《浙江教育报》首版头条刊发该报记者王东撰写的长篇报道《改革也可以很温暖》,报道温州市瓯海区推进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新政后,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践行“温暖教育”办学理念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全文转载如下:http://www.zjjyb.cn/jyb/yaowen/5817.html

 

 

在温州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潮中,一所“小微”学校会怎样“变法”呢?从2011年至今,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正在竭力落实教师住房、人事代理以及制订教师退休方案等实事,教师们说这是“温暖教育”,学校说——

 

改革可以很温暖

 

□本报记者  王 东  通讯员   

 

    校园西南角,一片30多亩的土地“荒芜”了将近6年,以前很多教师走过都会叹息一声。而未来这里将有一幢高16层、建筑面积达1.6万余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拔地而起,想想都让人兴奋。

 

    去年10月,温州市瓯海区委召开全区教育项目情况汇报会,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宿舍楼项目也顺利“过会”。区委形成原则性意见,责成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在项目报批等环节予以全力支持,而且“因学校整体容积率提高所需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应尽可能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给予最大优惠,能免则免”。

 

    其实,这个项目从6年前就开始酝酿,学校为此还把一个游泳池填平了。“按照学校的规划,未来教职工规模将达到830人,而学校目前只能解决300多名教师的住宿问题。”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叶盛富告诉记者,该校88%以上的教师都来自外省市,一些教师长期租住在校外,不利于学校管理,他们也无法“安居乐业”。

 

    但校园里建楼,也不是想建就能建的。因为各种原因,学校的这一项目一直批不下来,直到2011年温州开始试点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才有所松动。因为育英是瓯海区乃至温州市民办教育的“龙头”学校,为民办教师建宿舍楼也属于“破冰”之举。所以有人直言,这幢楼是借了民办教育改革的“东风”。

 

    按照规划,教工宿舍楼下半年破土动工,两年后即可竣工投入使用。学校无偿提供给教师使用,而且还能免一部分水电费。来自内蒙古的高中化学教师丁业胜是育英学校重点引进的人才,届时他将拥有七八十平方米的居住空间。丁业胜说,像他这样初到温州、买不起房子的教师,就盼着能有一个稳定的、与学生靠得近一点的住所。

 

    记者了解到,育英为这幢教工宿舍楼准备投入4500万元,这样的大手笔颠覆了很多人对民办教育的固有观念——除非必要,为了赚钱,老板会千方百计地压缩开支。浙江育英教育集团董事长黄纪云是育英学校的股东之一,这些年来,他一直四处呼吁“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这其中,就包括民办学校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由于这些教师只能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其退休后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比公办学校同资历的教师少40%以上。在瓯海区,企业养老保险每年保费在9000元左右,而办理事业标准的养老保险后,人均要接近2.5万元。有专家指出,民办学校教师问题的关键在于福利待遇,重点是退休工资,这个问题能解决,民办教育就有希望。

 

    其实在民办教育综合改革以前,瓯海区就推出了人事代理,这一步走在了温州全市的前头。而这一举措推出后,很多民办学校又觉得“包袱”太重。此前,育英学校已为115名教师解决了事业保险。“政策一出台,我们就决定分批为符合标准的教师进行人事代理。”叶盛富说,改革后,学校又为首批71名教师办结了人事代理手续,为此每年要多支出100多万元。

 

    从建校起,育英学校已经走过了整整18个年头。用黄纪云的话来说,很多学校元老都到了该退休的年纪。但在民办学校,“退休”是个忌讳的字眼,很多教师把它理解为“做不动了,学校准备甩包袱了”。育英学校初中分校副校长徐宝峰告诉记者,50岁爬上,很多民办教师就会产生危机感,因为学校可轻易找到辞退他们的理由。

 

    但在育英学校,过去几年里教师离职的比例不会超过5%,被辞退的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希望趁着温州试点民办教育改革,率先出台一个民办教师退休方案,既确保教师不会无故地被辞退,也保证他们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能放下教鞭颐养天年。

 

    “民办学校有个特点,师生大多远离父母亲人,他们更需要温暖与关爱。”叶盛富说,民办教育改革其实是一个“倒逼”机制,是一种“温暖教育”。它迫使学校要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只有暖了教师的心,才能把这份“热效应”梯次地传递给学生,才能可持续地推动学校发展。而“温暖教育”正是育英学校从去年起竭力倡导的办学理念。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