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盈

 

                                               1996年  就读大荆镇中心小学

                                               2001年  就读乐清育英

                                               2004年  考入温州中学实验班

                                               2007年  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就读于北大生命科学院

                                               2008年  赴美国读博

 

当初选择育英,再到后来喜欢育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觉得它能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


初到育英的时候,首先受到的震撼就是它的严格管理制度。在当时的年纪,正处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时期,自主地安心学习通常是一种过高的期望,此时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再活泼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也都必须安静下来,在纪律保证的安静客观环境中浮躁的心也跟着安定下来,这样的氛围让人很容易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学习的状态。


做学问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季羡林老先生用几十年的冷板凳才换来这般博学。育英通过抽掉其他沙发、摇椅的做法,让我们不得不坐在冷板凳上。而习惯之后,学习效率和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


然而,虽然生活非常紧凑和充实,课本内容也会被充分地讲解,但是完全不是由课堂填充所有的时间,是一种和填鸭式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


我总认为,育英有一种被称为愉悦和兴奋的生活基调,使它别具魅力。因为每当身处其中,总能时不时被激起对知识的一点狂热,然后一点一点便汇聚成了巨大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我作过很多次报告,也向无数人介绍过经验,始终坚持的主题就是要从心底去热爱学术。育英老师的授课风格是在覆盖课本内容的同时,触及更加深层的东西,勾起我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后来每每回想总是由心底钦佩这种智慧,就如中国画中的留白,也如此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老师会提供一个盒子,却不直接告诉我们盒子里是什么,所谓的启发式教育,应该就是这样吧。师者解惑,师者更是传道。而传道之极,便是能让学生自己求道。正是这种求道指引,总让我觉得育英的老师不仅教了我三年的知识,更教了我一生的求学研究方式。


回想当时,知道的东西的确有限,所以也敢肆无忌惮地想各种可能的答案。虽然有些是相当荒谬的,但是整个过程对思维的锻炼作用很大。现在也算是半个科研人员,实验室老师最提倡的就是这种肆无忌惮的想。只是现在的疑惑不再是老师或其他任何人可以回答的,而是需要自己去通过实验发现。


在育英的三年,我得到了太多知识以外的东西。毕竟初中的知识其实想起来真的没有太多的信息量,而这些知识以外的东西确实可以受用终生的。体验三年,再到后来沉淀了五年,所有的感觉汇聚起来,便是对育英老师教书更育人的教育理念的感激。